有關巴爾幹半島的基本地理和歷史
巴爾幹半島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位於土耳其和意大利之間、奧地利和烏克蘭之下,而巴爾幹半島最南端呢,就是希臘。它的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由於和岩山很多的土耳其相比巴爾幹山地很多,故「巴爾幹」這名字在土耳其語中其實解作「綠色之地」。
巴爾幹半島的眾多小國,在古羅馬時代分別有多個名字。
羅馬滅亡後巴爾幹成為東羅馬帝國領土,但地名依舊。例如羅馬尼亞Romaina叫Dacia、克羅地亞Croatia叫Dalmatia、阿爾巴尼亞Albania叫Ilyria、希臘Greece叫Hellas(希臘現在也在用Hellas這個字)、至於Bulgaria就叫Thracia。 直至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土耳其Turkey出現,為了方便管治,才把眾多小國統一以「巴爾幹」稱之。
巴爾幹半島島如其名,是一片氣候宜人的綠色之地。他和歐亞接壤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緊接,位於寒冷的北歐與炎熱的非洲大陸中間,成為歷史上列強擴爭時的兵家必爭地。無論是俄國對地中海港口虎視眈眈、還是英國要侵略中東,巴爾幹半島都是必經之地。從阿歷山大帝開始,它便是古羅馬帝國第一個佔領目標。 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後,以現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當時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ble)為中心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被土耳其所滅,巴爾幹一千年間都是由東羅馬帝國統治。
圖:羅馬尼亞傳統公仔
巴爾幹半島的宗教背景獨特性
巴爾幹半島是全世界唯一羅馬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並存而且發生大量衝突的地方,加上這裏生活着眾多民族,所以宗教紛爭再引起民族紛爭,成為世界上最紛亂的地區。
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所有民族都擁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具有排他性,難聽點說是不認同其他民族。也有人說因為大塞爾維亞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會爆發。
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 羅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教義基本上是相同,都是三位一體。當時確定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羅馬非常混亂。 313年承認基督教、322年成為公認的宗教并獲得國家保護、392年成為羅馬的國教。經歷200年太平盛世的羅馬內部腐爛,人們陷於奢侈享樂中,國家搖搖欲墜。從235年到284年五十年間將軍出身的皇帝多達18位,再算上共同執政的皇帝一共有26位。
在這種情況下登基的是君士坦丁大帝,他覺得要重振羅馬帝國雄風必須來一場大改革。他在313年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且決定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所有政府機關都離開羅馬,羅馬從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但是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的矛盾開始了!到底是羅馬的基督教正統、還是君士坦丁堡有皇帝才正當呢? 隨着基督教被公開承認,羅馬帝國分為五大教區。第一教區當然是羅馬皇帝曾經所在的帝國首都羅馬教區,但是皇帝遷都君士坦丁堡後,羅馬教區與君士坦丁堡教區展開了爭奪正統性的鬥爭。終於在410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舊都所在的西邊稱作西羅馬帝國;皇帝所在的東邊稱作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混亂不斷,結果在公元476年便被日耳曼民族所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沒有給羅馬基督教帶來不利影響,反而基督教和教皇的權力更加強大。西羅馬帝國被推翻,日耳曼民族也逐漸信仰基督教,然後基督教傳遍歐洲,教皇的權力極度膨脹。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周圍建立了一些小國家,但是實力並不張。例如英國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倫巴底王國等等。
新教 Protestant church 出現後,以前的「基督教」被新教徒獨佔,而以羅馬教皇為首的教會被稱為「天主教」,英文是 catholic or Roman catholic。 羅馬教皇是西歐最大統治者。它與東羅馬帝國對戰,雙方不肯退讓。拜占庭帝國雖然為羅馬帝國的正統,但是基督教徒都承認最初基督教會在羅馬,所以羅馬帝國被稱為第一羅馬、拜占庭帝國就被稱為第二羅馬了。後來拜占庭帝國比土耳其人與1453年所滅,拜占庭的東正教傳統竟然被俄國繼承—所以莫斯科被稱為第三羅馬。
我們現在看到東正教有很多聖像,但是基督教並沒有。在九世紀時曾經舉行過聖像破壞運動,成為基督教分裂的導火終,但是這個破壞運動後來被禁止。只是它已經徹底破壞了教皇和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到了查理曼大帝登基後基督教的分裂加劇。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陷入混亂,法蘭克王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阻止了伊斯蘭教向歐洲擴展,統一廣闊領土成為西歐的新統治者。羅馬教皇三世把神聖羅馬帝國命名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並且給查理曼大帝帶上了新羅馬帝國的皇帝桂冠,結果給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極大打擊。君士坦丁堡對羅馬教皇發起反擊,最後1054年基督教會一分為二:以羅馬教皇為首的羅馬天主教會、及以拜占庭皇帝為首的東正教。
圖:攝於塞爾維亞一市內餐廳
東正教最大的特徵就是聖像崇拜。無論是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或者基督教的聖人圖畫像、是在教會還是家庭,所有地方禮拜時都會使用。
Icon這個詞語其實源於希臘語eikon。為甚麼基督教的用語多希臘語呢?因為313年承認基督教後,羅馬帝國遷都拜占廷,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漸漸用希臘語。自自然然,基督教也有很多詞語使用了希臘語。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征服,但已經使用希臘語1100年以上,土耳其語早不被接受了。只不過近500年的土耳其統治,君士坦丁堡文化受到很多東方影響,運用耶穌的帽子和聖子的模樣造成鑲嵌式圖案:先使用不易刷掉的水墨作畫然後用金銀裝飾。 早期基督教不崇拜聖像,2世紀開始聖像崇拜廣為流行。但到了8至9世紀拜占庭的神職人員開展偶像破壞運動,幾乎破壞大部分聖像。但是843年又再一次准許聖像崇拜。聖像在今天的巴爾幹地區也非常流行,並且成為東正教的重要崇拜對象。
聖像傳入西歐始於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羅馬天主教已收復被伊斯蘭教徒覇佔的聖地耶路撒冷為名發動了十字軍東征,展開了200年的戰爭。十字軍攻擊了通往聖地的君士坦丁堡,肆無忌憚地破壞掠奪,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關係完全變得敵對。 就是這個契機,聖像傳到了西歐,對西方美術的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結果反而成為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動力。然而,雖然君士坦丁堡經歷了很多歷史,但聖像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是不受伊斯蘭統治的俄國,而不是巴爾幹半島呢。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因土耳其進攻而淪陷,希臘教佢成為東正教的總指揮。俄國沒有土耳其的控制,所以能夠幸免於難。
東正教又稱俄國正教,大量空位華麗的東正教教堂、有名的成長畫家也陸續登場。
圖片:在巴爾幹半島找到的日本東西~
訂酒店網站介紹:
申請Telecom Square的Wifi 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Telecom Square是日本公司,備有多國服務,網絡暢通無阻~
http://www.telecomsquare.hk/kirisan/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