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歐洲無聊日記》跟《陰翳禮讚》看伊丹十三與谷崎潤一郎心目中的「日本缺憾」

在99%現代人的心目中,文明利器是生活的一部份,根本不可能缺少。家庭電器除了德國製造,還有日本製造都是信心的保證。

不過在上個世紀的1933年,《細雪》《萬》《痴人之愛》的作家谷崎潤一郎寫下名作《陰翳禮讚》,痛心日本傳統美學如何受到現代社會文明利器的摧殘。

谷崎潤一郎

他提出建造日式房子時,應該如何配搭現代化的配件,包括水電瓦斯、暖氣、照明、衛生設備?傳統木製的房屋與室內佈置如何跟陶瓷的馬桶、金屬製造的冬天暖爐夏天風扇等融為一體,在谷崎潤一郎眼中無論如何都是格格不入。

假如他活到令和時代,也許在他的眼中,使用布和木桌子做的炬燵遠比懸掛在牆壁角落的空調要優美得多吧。

陰翳禮讚

到了1961年,以演員身份長期居留歐洲的伊丹十三,又發出了對昭和日本尤其是東京街道景觀的吶喊:

「本來日本人應該是非美不可的人種,但果真是如此嗎?為何反而只見醜的要素日益發展呢?

為什麼在日本只要是有人聚集的地方就肯定會變醜呢?只要人群一聚集就會破壞大自然的美麗,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

為什麼巴黎能做得那麼好呢?為什麼東京會那麼糟糕呢?難道日本人是糟糕的民族嗎?」

從鐘樓駝俠年代到今時今日的巴黎,除了旅遊區光潔亮麗,只要稍為離開市中心,七零八落灰灰暗暗的橫街窄巷隨處可見,不過在伊丹十三心目中那些巴黎風味是外國情調,「(日本的)鐵皮屋頂是失敗的最佳案例,(法國的)茅草屋頂則是非常成功的做法」、「巴黎機場在一片灰色、藍色和興金屬色的寬敞大廳中,服務櫃檯小姐穿的橙色制服特別顯眼,讓人不禁擊掌叫好,直覺這就是巴黎」。

平成、令和生活的日本人總喜歡說昭和年代有多美好,昭和風也成為懷舊與品味的代名詞。不過身處1960年代、真正的昭和人伊丹十三可不是這樣想:

「日本灰泥牆小住宅二樓窗戶可說是一種醜陋的典型。絲毫不具任何的形式美。反正外觀本來就冇所謂的不是嗎?既然是房子的外面,就代表它不過是房間的背面。所以是基於人住在裏面,所有不好看的東西都放在外面就對了的想法所致。

歐洲無聊日記 │ 伊丹十三

於是遮雨板的窗套突出於外。廁所的通風口、浴室的煙囪、雨水槽、煤氣錶、牛奶配送相、信箱、屋頂上的曬衣台、豎立電視天線、放置狗屋、集電線的鉛管、煤氣管爬在外牆上。連政府也來抽一腳,加設電線桿、拉起電線、樹立交通標誌、在大門口貼上NHK的收視貼紙,寫有電話號碼、打擊犯罪聯絡所的木牌,為標示訂閱的報紙用粉筆寫上朝、讀、每等文字並圈起來、稍微旁邊的地方釘有藍底白字的琺瑯門牌,除了地址外還附上提供廠商的廣告寫着「100日圓民謠溫泉、板橋站前」。

這就是我們的街景。

刻意試着用貧民窟風加以統合。

「骯髒度十足!」

從他細緻深刻的描繪,昭和日本特別是東京下町一帶的風景躍然紙上。這些混亂中帶着秩序、骯髒間揉和着生機的庶民生活,正是現在最受追捧的「昭和レトロ」風景之一。

若然我們走入小金井的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昭和初中年的移設建築物比目皆是,伊丹十三口中貧民窟模樣的橫七豎八電線桿與窗台和五顏六色千奇百怪的廣告招紙,若然欠缺了反而失去風味。假使不要走到露天博物館,東京都千代田區、板橋區或台東區,仍然可以抬頭即看見他筆下描述的「貧民窟景色」。

我自己很喜歡下町,以前也曾經住在下町。

兩位作家要是走到新宿東口,恐怕會大吃一驚,文明利器已經把東京變成霓虹燈不夜城。住在新大久保、鶯谷鐵道附近居民,除了每隔幾分鐘就聽見鐵道聲,不拉上窗簾晚上臉孔還會被照得一片慘綠呢。

懷緬以前的美好是人之常情,谷崎潤一郎和伊丹十三都給我們明確的示範。我還記得小時候街上偶爾會看見九龍皇帝的墨寶,當時沒有人會欣賞。現在他的墨寶已經成為香港街頭藝術的代表。

駱駝牌熱水壺、祝君早安毛巾、紅白藍帆布袋這些慢慢退下來的「古物」,在它們全盛時期並沒有和「美」扯上關係,只有它代表過一個時代並成為歷史陳跡,才能身價百倍,升上神枱受人景仰。

Tags: 日本文化, 日本歷史, 日本史, 日本文化遊, 日本歷史遊, 日本文學, 日本文化體驗, 日本文學作品, 谷崎潤一郎, 日本文化研究, 歐洲無聊日記, 伊丹十三, 陰翳禮讚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 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