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Coco before Chanel(少女香奈兒) 到真實的她

Chanel 2.55 最近感覺又開始流行起來了。早幾年夏天很多小牌子也向元祖香奈兒致敬推出各式和2.55相新的鎖鏈包,這一兩年感覺街上減少了,反而原裝的更多人使用了。最大Size已經約四萬多港幣卻仍然不愁沒有市場,足見香奈兒是超過受歡迎的。

作為潮流的指標,早一兩年香港曾上映了’Coco Before Chanel (original title Coco avant Chanel) (2009)‘,中文翻譯名字為少女香奈兒)。還記得地鐵廣告上的Coco (香奈兒的小名)手上香煙被電腦Photoshop走了。最近才在DVD看這電影,看這這前正好看了粉紅色的一生電影,有關出生低賤的小雲雀的傳奇故事,正好和Coco來一個對照。

Coco也是個出身貧窮的孩子,她在孤兒院、修道院成長,並學習縫紉。透過利用有錢有勢的男人她以情婦、女友身份等等成功上位,結交名媛和開創了第一家帽子店。

在電影中柯德莉塔圖扮演驕傲的Coco是十分相似的,那種努力向上的生存意志十分頑強,把現實中也是自我中心得來勤力又要求完美的Chanel本人演得入木三分。

電影集中了少女至剛成名的Chanel事蹟,始終是電影吧,有些地方感覺被美化了。

要是不希望對Chanel本人只有片面認知,一些資訊性重的紀錄片是可以令觀賞者在電影外了解到更多事實。

在這裡筆者想給大家推介:’Art Documentary: Chanel, A Film by Eila Herson and Roberto Gueria’ (Narrated by Diana Quick Written and Edited by Richard Howorth RM Arts 1986)

在真實的時裝世界裡,Chanel到底是如何革命性?對抗20世紀初美好年代的女性受衣飾受限,表面是花枝招展,實則是男人的玩具,展示財力的工具,這一點Chanel的不只是小小的Corset一件,而是婦解的先驅。今時今日女人知道Chanel手袋很高貴,卻是否知道Chanel本人喜歡運動,她也是製造運動服的設計師?

Chanel一直都受法國人歡迎嗎?不。在大戰前她把巴黎的店關了,幾千人失業。為了躲開戰爭她到了瑞士長住一間酒店。瑞士淪陷,她依舊留在酒店,並成為一德國軍官情婦。這些事情是電影中不會提及的。戰後她回到法國,後起之秀如Christian Dior緊追在後,這不代表Chanel落後了。1950年代的特色小黑裙子,就是Chanel的大作。

說到她的大作,很多人為她戴上了過多的帽子。在1986年的紀錄片中,後來的Chanel掌舵手明言:有很多20〜30年代的設計並不是她的主意,而是一句天下文章一大抄,都不過是各家各施各法,時代的遺物而已。

比較值得留意是她對假貨的態度。對於假貨,她本人倒沒有太大的仇恨。而假貨亦令Chanel名氣更大。至於假寶石更是她至愛,提出了「我但造得比真的更美」「夜晚上街不擔心」等等。

有關她的特集尤其是重看Chanel婆婆的對時裝的敢言和感言,就覺得她又驕傲又自負,卻又自信得來謙卑:「我不是藝術家,只是做做衣服的」。可是她真的不是藝術家嗎?Chanel賺了很多錢,對藝術的貢獻也不遺餘力。2013年2〜3月間廣州就展出了一個畢加索X香奈兒的展覽。話說20世紀初有一舞台劇藍色列車,這兩位20世紀的超級名人就曾合作過。(詳細在未來有機會講述這展覽時再細說)

香奈兒名言太多,如「女人一定要用香水」,還有「女人一定要被愛」。第一句近年筆者也開始體會,而「女人要被愛」,毫無疑問,她是被愛著的。不只男人,女人也會被她吸引著。看了好久她生前的紀錄片,就知道她本人的魅力不在外表,不在女強人心態,還在她本人的魅力裡。說過了她依賴男人、剛愎自用、言行出位,但她還是那麼的高貴,那麼的吸引。拿一個2.55不會讓一個人馬上變身Coco Chanel,反而是看了她的採訪紀錄片和電影後,更覺得外表的吸引遠不如性格了。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 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