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被海報上穿着白無垢的日本新娘吸引,所以購入了香港話劇團九月中的話題之作—《結婚》的門票。
除了編劇是日本鼎鼎大名的橋田壽賀子女士外,其他演員都是香港人。不得不稱讚的是當翻譯的于黛琴女士翻譯非常出色,除了日語和廣東話的翻譯傳神之外,亦保留了傳統昭和年間日本人說話的模式。香港話劇團這次找的于女士是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同時是日本藝術研究會理事。她翻譯並出版了大量戲劇、影視作品和理論研究文章,她能為這套昭和年間的名作翻譯本人感到非常欣喜!
至於編劇橋田女士,她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劇作家,1929年出生于朝鮮漢城,童年在大阪的堺市度過。1943年在東京日本女子大學國文科深造,195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同年加入松竹彩片公司大船制片廠的劇本創作部。橋田女士以女性題材爲主,寫下了數量驚人的電影劇本、電視劇劇本、小說以及舞台劇劇本。電視劇中的代表作有《阿信的故事》、《赤的疑惑》。已經是老前輩的她曾獲日本放送文化獎﹝1979年﹞、菊池寬獎﹝1984年﹞、紫绶褒獎﹝1988年﹞、每日藝術獎特別獎﹝1992年﹞。
《結婚》話劇講的是一家五口—失婚的媽媽阿花、四個女兒:秋子、冬子、夏子、春手子,五個女人還有她們的婚姻的故事。
四個女兒和一個媽媽雖然性格略有不同,但都是昭和年間泡沫經濟年代獨立自主的女性。媽媽阿花剛過59歲生日,在當公務員,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養大四個女兒。39歲的大姐秋子,已經工作了20年,為了三個妹妹的生計勉強在一間公司裏面當小小的職員,放棄了戀愛和結婚的權利。第二個女兒冬子, 11歲開始在家裏擔任專業主婦的角色,擔當起照顧一家人的責任,個性剛烈但仍然有溫柔細心的一面。第三個女兒夏子成績優異,在醫學院學習,希望成為醫生減輕一家人的負擔。最小的女兒春子才剛剛16歲,還是一個高中生,三位姐姐的勤奮和母親的災難令她明白到自己是家裏最大的希望。
當醫生的不去當醫生,可以升大學的不去升大學,不是因為不上進,而是因為找到了希望共渡餘生的另一半。在今日的香港或者覺得匪夷所思,大家都會覺得在21世紀女性還要依賴男人才得到幸福是天方夜譚。反而大家姐秋子的經歷,卻每天在今日的香港上映:雖然工作比較普通,又或者根本不喜歡這份功作,可是為了養家活兒不得不硬着頭皮走下去,到了40歲還沒有結婚的可能性。
最後當大家姐送走了熟年結婚的媽媽和最終找到了另一半的30歲的妹妹之後,一個人吃着便當再偷偷地哭泣,雖然他工作的原因和現代女性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因為工作送走了青春,然後可能走上孤獨一世的結局卻是殊途同歸。
故事背景是1982年的東京。由於這個電視劇非常受歡迎,所以被改編為舞台劇公演,到了1984年它已經翻譯為中文並曾經在中國大陸演出。香港人耳熟能詳的《阿信的故事》大約也是同時間的作品,所以時代背景基本上是一樣的。
其實1982年,也就是筆者出生的那一年,是日本東京迪士尼開幕的前一年。那個時代的日本歌舞升平,各人急着追上時代的步伐,如果問老一輩的香港人都會知道那個時代的日本的確是潮流尖端,第一段J Pop的高峰期也是那個年代。
以昭和年代悲慘歲月為背景的電視劇或者並沒有非常反映當時的時代。但是一個母親與四姊妹相依為命的故事,明顯流露出經濟貧乏的艱難歲月,在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紙醉金迷的背後,話劇中刻劃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的認知有一段距離,卻正正反映了社會上我們或許忽略了的光明背後的黑暗。
「對於女人來說,結婚是最幸福的。」這句說話在劇本裏出現了很多次。或者在現今的社會結婚也不算是什麼,可是對於話劇裏面的人來說,這是最幸福的一條路。其實,她們真正感到幸福並不是因為結婚這一回事,而是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找到了能夠一起共度餘生的那個另一半。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