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創造更多日本的人伊藤博文是每一個讀過明治維新歷史都知道的名字。他生於動盪的1841年、死於1909年。
成長於山口縣萩市、與其他維新派領袖一起長大學習於吉田松陰門下的少年伊藤(當時名「俊輔」)被老師評價「雖然才疏學淺但資質不浮誇,余頗愛之。」
這本超過550頁的人物傳記是我看過最詳盡的人物傳記之一。作者是同樣姓伊藤的伊藤之雄。
寫作的人與其說是歷史學家、不如說是外交與法律研究專家。
伊藤之雄、本來是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亦曾在文學研究方面進修。後來他在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擔任助理教授、現任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部教授。
20年前伊藤之雄在哈佛大學日本研究所進行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近代日本政治外交歷史, 2012年2月的時候曾經獲得第15回司馬遼太郎奬。
如果只看最簡單的歷史故事或者評價,普遍都會把這個男人稱讚為開創近代日本的最大功臣。
這本書透過不同的當時的人口中的伊藤博文描繪他其他方面,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會是少年時期。
吉田松陰與伊藤博文
吉田松陰松下村塾中讀書比他好的學生並不少。高杉晉作、久坂玄瑞等等未夠30歲就英年早逝,就好像開創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最緊要長壽」—似乎注定了長洲這個命硬的後生才是擔當起時代的大人物。
由於本來對吉田老師有偏愛,所以書中對老師的描寫我印象特別深:
安政六年、就在伊藤博文跟隨木戶孝允到達江湖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吉田松陰就被幕府判處死刑。當天即在江戶小傳馬町(日本橋北面)的牢房內執行。這是因為吉田老師企圖偷渡到外國以及批判幕府的緣故。
10月29日,伊藤和木戶還有另外兩名弟子來到牢房邊小塚原領取屍體。
老師的屍體被塞在木桶裏,全身赤裸,屍首分離,發髻散亂,臉上有着血跡。伊藤等人建始憤慨萬分,連忙將老師的髮髻重綁,用水洗去血漬。但當要用水杓把手接合屍首時卻被幕府官員制止。於是他們讓老師的屍體穿上木戶等人的襯衣與內衣,再用伊藤腰帶繫上。把屍首放在屍體上面收到甕裡暫時雨衣埋葬,地點則在同月七日被處死的越前藩士橋本左內墳墓的左面。
當年,伊藤博文18歲。他是非常尊敬老師的。
作者之後嘗試以吉田老師與伊藤兩人的思想和行動做比較。
簡單用幾句說話去講,例如吉田的想法認為對藩主要有絕對的忠誠,但這個想法與其說是現代的意識不如說是復古的封建中衍生。以至於伊藤後來折服於西歐近代文明,捨棄攘夷主張,將忠誠的對象從長洲藩主轉換為天皇。書中有更詳細的描述並配合例證,這種吉田VS伊藤比較對我來說是很新穎的。
關於明治維新背後努力的細節
普遍歷史課本裏面講到的是伊藤博文專程前往德國學習君主立憲制。可是作者提出了其實早在伊藤博文遠赴德國學習之前他已經熟習了英國和美國的憲法制度,況且伊藤博文根本不認識德語,對德國也沒有詳細認識也未見過當時權傾天下的Bismarck,為什麼依然堅持德國呢?
另外就是德國的憲法令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利,表面上憲法制衡了君主的權力,實際上如果沒有君主的許可和首肯法例也不能通過。因此作者認為伊藤博文可能是故意利用去德國這個機會訴諸權威,重新肯定這個早在明治初年的時候已經成型的想法。
至於有關伊藤博文去德國也有一些之前沒有留意過但我覺得婆為有趣的細節:原來伊藤博文是在1882年前往德國,乘搭的是英國的船隻,經過意大利南面的拿波里再抵達柏林。
相比起馬上會見日理萬機的Bismarck 伊藤博文選擇留在大學裏跟隨老師學習,不過由於對德語實在無從入手所以看到技術性名詞的時候還是需要翻譯成為英文重新理解。他在德國樓的時間並不算很長,可是由於已經有政治根底以及在英國的經驗所以也能在短時間內有驚人的收穫。
沒有怎麼被注目過的宮廷禮節與德國化
當中最讓我意想不到的反而是原來他讓備受天王信賴的侍從、公家出身的藤波言忠前往歐洲直接跟隨他之前跟隨過的教授史坦恩學習。因應委托,史坦恩教授在維也納與藤波和負責口譯的新山面前就如同親自為明知天王講課一樣用英語熱心講解。內容不限於憲法,涉及政治、教育、宗教、產業等方面深切在立憲國家君主應有的學樣以及皇室應有的作為都是學習之列。
他們在結束課程之後1887年11月回到兩年零三個月沒有回到過的日本。然後每隔兩三天、晚上9點半到10點半就把這些學習得來的知識為天王與皇后講解。天王與皇后非常熱心學習,每有疑問便馬上詢問。毫無疑問天皇已經建立起君主思考模式並理解到除了公眾事務,還要加入行政及立法的政務。因此伊藤博文成功培育出符合運作的君主,也就是說公布憲法的籌備工作因此而往前推進。
除此以外,到了1887年伊藤博文曾經聘請德國人Ottmar von Mohl夫婦來到日本,他們被任命為宮內省顧問,職責為仿照德國等歐洲君主立憲國家,改革日本的公眾異色以及制度。在之後兩年這對德國夫婦致力於宮中改革,改良了新年朝拜儀式、勳章配用法、宴會的出餐、皇族的謁見儀式、午餐晚餐的接待方式,成功奠定了沿用到昭和初期的公眾儀式與制度基礎。
雖然在歐洲期間伊藤博文深切體會到就算國富兵強歐洲列強對其他所謂落後國家的野心依然膨脹,追根究底可能基於大家不同的宗教背景——也就是非基督教國家。可是由於在德國與Bismarck相處過,他增強了只要有誠懇的態度與堅毅的決心同樣可以得到稍為平等的待遇。
雖然改變宮廷制度,那些和外國使節完全沾想關係的傳統模式卻完全沒有改變。這個結果就是歷史書裏面提到的學習國富兵強後維持傳統的背後功夫。
伊藤博文大宰相主義
伊藤博文的理想是要奉行一個「大宰相主義」, 擁有強大權限的手上領導內閣並協助君主。根據這理想制定的內閣職權下首相能夠率領各大臣並於法律、詔令等所有公文書常與負責大臣共同副署。如此一來首相藉由拒絕副署要脅就能對海軍陸軍以及其他各省發揮影響力。
這是我認為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等等洋務運動官員最大、也最無法相比的優秀之處。他有過人的洞悉能力、以及好學不倦的精神,當然還有一點運氣。
甲午戰爭陸奧宗光
之前讀過《蹇蹇録》有關日本清國的戰爭,對於陸奧宗光與伊藤博文兩個人在馬關條約方面的互補不足與合作無間印象鮮明。透過伊藤博文傳記看到兩個人在條約簽完之後政見上的分歧、以及隱約感受到陸奧後來自己私下另組政黨乃因伊藤博文的想法與他背道而馳。後來陸奧比伊藤博文早死,名字也沒有怎麼再被提起了。
韓國殖民地風波
書中最後的高潮一定是有關伊藤博文把韓國收為日本殖民地的論說。一直以來韓國人普遍的歷史觀都會把伊藤博文當成侵略韓國的主謀。
透過作者與其他韓國學者更多深入的研究,伊藤博文認為日本未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負擔韓國成為殖民地的開支。因此伊藤博文真正想做的是輔助韓國希望幫助當時的皇帝高宗李熙建立一個類似日本的現代化社會。
伊藤博文曾經多次游說韓國政府要學習西方列強的長處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只不過當時反對日本的政黨完全不相信伊藤博文的一套,所以後來才發生了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事件。在當時的日本政壇裏面,主張把韓國當成殖民地的官員另有其人。只不過伊藤博文一直是偏向輔助多於直接殖民。但是伊藤博文也不是沒有這個想法——他提及過如果有必要的時候把韓國收成殖民地會是其策略之一。
衣錦還鄉歸不得:長洲與萩
書本寫在2009年也就是伊藤博文逝世一百周年,作者在他的故鄉萩完成紀念講座。作者曾經列舉過三個理由為什麼伊藤博文沒有怎麼回去萩、這個他非常重要的啟蒙故鄉。第一是他的人生真的太過忙碌,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專程過去。就算是已經去到馬關,也趕着有其他的工作要完成。其次是在年青的時候他的鋒芒比其他更優秀的師兄們蓋過,他在萩的時候依然寂寂無名。只不過要到京都去,他一定會去靈山拜訪當年的戰友連同他們的夫人例如幾松。不過我認為作者最後一個論點最有可信性:只要讀完這本書就會看到我們在傳統歷史書中說長洲和薩摩組成名字新政府之後合作無間,其實在政府裏長洲和薩摩兩派勢力依然分立,擁護薩摩的甚至比較佔優勢。如果伊藤博文在任期間經常到訪故鄉萩這個充滿長洲歷史意味的地方,間接會刺激了敵對派系。
現已到了人生黃昏的時候,伊藤博文開始有參與故鄉的活動。如果不是比暗殺的話,大概他會選擇會去建設更多。順便一說暗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在之後的一年離世, 據說他的性格與伊藤博文相似。這樣的兩個人,一百年後終於等到歷史重新給予他們新的評價。我不認識韓國歷史也對安重根沒有什麼概念,但透過閱讀這本書總算開始接觸到這個歷史上的韓國英雄。
英雄美人見白頭
作者大概很清楚閱讀伊藤博文的人都會想知道他的喪禮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的其他生活細節。以往曾經親自到名古屋去過川上貞奴生前居住的房屋,心裏想着,原來這就是伊藤博文曾經喜愛過、曾經活躍在歐洲舞台的女演員果然有着不一樣的亞洲人臉孔、不一樣的傳統女子性格。可以在這本書裏面讀到和伊藤博文有關的所有女人以及子女如生子朝子、梅子夫人的故事,補足了這十幾年來從側面認識到的伊藤博文的碎片。
結語:
伊藤博文的喪禮之上乃木希典也有出席。如果要數明治年間最重要的人物,除了伊藤博文之外,我認為夏目漱石在《心》中不停重提的乃木大將必定榜上排行首三位。
咦,夏目漱石口中的明治精神、在伊藤博文身上也能夠看到吧?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