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代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土壤這句說話一點沒有錯,和京都漢字博物館一樣大阪造幣局貨幣博物館裏面都能夠讀到很有親切感的中國歷史。
前文提及過,當日本還在抄考翻版香港的年代-在櫻花名所「大阪造幣局」可以找尋英殖時代銅鑼灣的「香港鑄幣廠」。
大阪造幣局的貨幣博物館從中國古代的貝幣、刀幣開始介紹,齊全而且順着時代排列的中國古代貨幣介紹還要有大量實物真有參考學習價值。
看完中國古代的貨幣之後就是日本古代的金銀。
去完博物館才知道,戰國時代的日本會製造貨幣的主要在甲府武田家和加賀的前田家。一小片一小片的金塊銀塊,已經等同一大堆的銅錢的價值。
在古代的貨幣中最讓人目瞪口味的算這個。
作為非常時期(如戰爭)的軍費使用的、超巨型的「法馬金」。
看比卡超的時候經常看到喵喵怪頭上有一塊金色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小判」。比小判更加大的叫做大判,價格也高很多。
至於「猫に小判(把小判給貓)」其實是一句常用語句,它的意思在中文我們叫對牛彈琴。
在眾多展品中我對於關原之戰之後德川家康做的超級巨型金光閃閃1601年「慶長大判」印象很深刻,大概是用來親手送出、獎勵東軍。尤其喜歡有標示等同今日的日元價值,這樣我就可以知道每塊價值今3500萬円了!
接著是近代的貨幣。
中間有模型展示古代貨幣製造的過程。
除了日本本地和中國古代貨幣,博物館同時展出世界各地特色貨幣。
圖為一戰後的德國陶瓷貨幣。
常展展覽有大量世界各地特別的紀念金幣銀幣都很好看,例如星球大戰、迪士尼、鹹蛋超人、Hello Kitty、小丸子、你想得出的紀念幣套裝都可以找到,如果是硬幣收藏家來到應該會開心死吧。
我個人就比較喜歡日本47都道府縣的紀念幣,因為每個幣上面都有當地的特色一次過看完覺得好像自己也去了一次旅行。
提醒各位要留意其中有一個角落展出被稱為世界各地奇怪形狀的貨幣,包括香港以前的「有孔貨幣」一文錢。難得在大阪找到19世紀香港的軌跡,怎麼能不去拜訪一下呢?
除了要看香港以前19世紀的貨幣之外,還有一個角落是值得我們香港人去參觀的。
話說香港在銅鑼灣曾經有過一間叫香港鑄幣廠的工廠,是19世紀製造硬幣的工廠。工廠在1864年開始設計兩年之後落成。可是1868年由於經營不善導致關門大吉,所以只有兩年歷史的鑄幣廠就在歷史上消失了。
當時正值日本打開大門吸取西洋文化明治維新新,日本就把香港這間倒閉了的鑄幣廠的格局抄了個差不多模樣的興建在大阪。現在從看他們的圖則都會看到有相似的地方。
至於機械和人才方面,也是直接把香港的館長以及技術人員、鑄幣機器等等直接買入以及招聘過來。長崎現在的名勝Glover Garden主人Thomas Glover是一位蘇格蘭人,他的公司其實是怡和洋行的日本代理店。
當年香港鑄幣廠的土地賣給怡和洋行,機器就是透過Glover賣給了大阪。價格只是買入價的¼左右,香港蝕大本。
香港鑄幣廠的第一任館長、還有他的團隊他們在日本工作時的文件以及遺物都在這裏可以看到。
最初為現代日本製作貨幣的是刀工精美的加納夏雄。
由於剛剛踏入令和年代,有一個特別室正在展出與皇室有關的銀幣金幣。這裏還放置了一些奧運會出的硬幣模型,可以拿着來拍照紀念。
自己最喜歡的是博物館其中一個角落:有一些硬幣放大了的模型,面額越大的放得越細、面額最細的變成餐盤這麼大。
帶着小朋友過來也不用擔心,貨幣博物館裏面有些兒童玩的玩具角落都是和貨幣相關的,小朋友看到會覺得高興也能夠和當地的日本小朋友打成一片。
對貨幣發展有興趣的話,還有一個自修室有很多相關書籍,自閉座位供大家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