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在關元之戰擊敗石田三成,於1603年2月12日開創江戶幕府。直至明治前,為日本帶來長達264年的和平盛世。
江戶、也就是今日的東京在德川家康手中發展成今日大都會,基建策劃以及風水傳說也是相當知名的。
有些時候大家為了節省時間會使用東京市內的羽田機場。機場裏有個復古的日本橋,兩邊都是關於江戶早年歷史,值得大家參觀;此外,皇居御苑(前江戶城)經過整備後已經成為開放公眾的庭院,也是位於市中心適合散步的綠洲。
江戶地名
「江戶」之名最早見於平安時代末期。《吾妻鏡》說:秩父重綱四子成為當地領主後,就地取材改名江戶重繼,後人自稱江戶氏。
至於「江戶」一詞,「江」指河川、「戶」解入口,換句話說就是河村的入口。若果把東京的地圖拿出來,就會發現神田川、中川等眾多河川入口;另外還有隅田川、荒川最終都流向東京灣,所以江戶也有港灣河口的意思。
最初江戶重繼在櫻田(今日東京都港區)設立城館,但在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後因分別衰落,最終連城館也失去。直至1456年太田道灌入主江戶努力經營下,江戶以平川(今東京都千代田區)為中心,慢慢發展成城下町,宿場町則被稱為「大橋宿」。其後京都爆發應仁之亂,逃難的學者以及僧侶來到江戶落地生根,促進地方發展。
從太田道灌到德川家康
入主江戶後30年的1486年,太田道灌被主君上杉定睛暗殺了。直至豐臣秀吉在小田園征伐後,把北条氏政原有的大部份關東領地郊遊德川家康接管。
1590年,德川家康聽從豐臣秀吉建議把居城搬到江戶。他興建新城下町安置家臣、有確保江戶城的補給。
最初的土木工程師從江戶城和田倉門到隅田川之間興建運河,確保城內補給。由於運河與案主着江湖幕府的侍醫曲瀬直道三,所以稱為「道三堀」(1909年被填平)。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成為天下人建立江戶幕府。他決定動用全國大名興建大天守彰顯其威風,終於在1607年江戶城五層天守峻工了。
接着他移平神田山、把泥土填平日比谷入江這個河港,令江戶城無論東北還是東南都有廣闊的城下町。第二代的將軍秀忠,為了確保東北面的防禦,再次改做平川河道,擴張昔日的神田山為神田台地;第三代將軍家光,為了鞏固城郭西面外郭,開鑿外濠引入溜池(港區)及神田川河水,把城下町進一步擴張到赤坂(港區)、牛込(新宿區)一帶。在全國外樣大名動員下,整個江戶的發展終於在1640年完成首階段。
江戶時代日本橋
日本橋跟江戶幕府開府差不多是同時期、大約1603年的事情。
以江戶城為中心形成的「町人地」為開始,從各地來的人和物產聚集此地,熱鬧非常。街道兩側的「三井越後屋和服店(後來的三越)」和「白木屋(後來的東急百貨店)」也是在這裏起家,因此日本橋絕對是江戶、乃至日本經濟發展的中心。
在羽田機場有巨型的木製日本橋,我把400年前的江戶地標重新展露在世界各國旅客面前。沒有日本橋町人地發展,就沒有江戶;沒有當日繁華的江戶,又何來今日地球上耀眼的東京?
橋上的歷史圖片採自「江戶圖屏風」的局部,可以看到日本橋、江戶城等昔日光輝的歲月。
三井不動產並沒有忘本,在他們的官方網頁裏亦有關於日本橋相關的發展史。
東京駅前的皇居
昨日新聞報導指大阪枚方市歷史新高39.8度,江戶也不負眾望直指38度高溫。皮膚在陽光下有炙傷的感覺,當然防曬、日傘、帽子、扇子通通都少不了。自帶水也不足夠,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入室內補水。
這次到訪的江戶城,現代有新名喚「皇居」。這座太田道灌傾注心血再由德川三代大肆修築的城堡面積遼闊,地底荒骨重重。
大正年間的修建,江戶城驚見人類骸骨十數具,屍骨上還置有銅錢。一時間人柱傳說滿天飛,直至考古學者聲明江戶時代此地原為寺廟,為築城搬遷但地底的都沒搬,才擺脫了人柱疑雲;此外還有修葺城郭時,工程中不幸喪生的死難者集體埋葬的說法也相當受到肯定。
其實大正年間的江戶城修葺可不是唯一一次。早在1657年的明曆大火,經已把德川三代的心血燒毁了。這場大火燒毁江戶六成地方,包括代表城堡的天守。
這次大火之後,幕府為防止火災重演重新規劃改做江戶,並將武家屋敷、大名屋邸及寺院神社遷移。最著名的就是把位於江戶城半藏門內吹上的御三家屋敷遷到紀尾井町,把屋敷原址改造成庭園,利用廣闊空間阻止火勢蔓延。
現在的「紀尾井坂」正是當時紀伊藩、尾張藩、彦根藩遷至清水坂後的名稱。
大正年代報章上揭發的江戶城地底下的人骨,其中部份就屬這個時候殘留下來的。
7月大暑中散步亦覺乏力。我在陽光下,唯有躲在昔日忠臣楠木正成公的銅像下稍息。
日本唯一的現役城堡
江戶城無血開城後的1868年,天皇家從定居千年的京都移居到現在的天皇皇后兩位陛下的住所在吹上御苑內。吹上御苑本來是德川御三家的大名宅邸所在的地方。
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吹上御苑地下有為昭和天皇和香淳皇后建造的防空設施「御文庫」,當時透過地下通道與大本營會議室的防空設施「御文庫附屬庫」相連,發揮過城堡本來獨有的軍事能力。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