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初年癈城令下,諸城天守拆的拆賣的賣。明石城可算是「本來無天守、何處惹麻煩」的代表。
在明石駅的月台,就可觀賞的明石城。
別名「喜春城」的明石城是德川幕府2代將軍秀忠在元和5年(1619年)下令初代明石藩主小笠原忠政,為了鎮守外樣大名繁多的西國而築。它最大的特徵是雖然看起來像平城,但實際上有山城的要素。現存的坤櫓和巽櫓都是江戶時代所建,是國家重要文化遺產。
明石城的櫓。
明石城沒有建造天守閣的理由有三大思路:例如①本有計劃從中津城遷移天守、②考慮到對築天守神經緊張的幕府、③大炮技術進步,沒有必要建造成為目標之天守。
站在明石城公園入口,左面是坤櫓、右邊是巽櫓。兩櫓面向的方位並不一樣,遠看相映成趣。
本丸的東南端本來有個三重櫓,據說是從船上城移築的天守。但是寬永年燒燬了,現在的是重建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後,也曾進行了修復。
城內最大的三重櫓據說是從伏見城移築而來,在沒有建造天守的明石城擔當天守的替代品。櫓的內部使用了跟伏見城部材同樣木紋的松木。
刻印的謎團:
刻印被認為是區分石牆工程負責人的符號,在名古屋城等幕府命令譜大名建造的天下普請城中,都刻有承包工程的大名們的家紋和名字。
明石城石垣中並沒有看到大名家的家紋,因為明石城的工程是幕府的町人普請,留下的刻印是民間町人使用的符號。 根據調查共發現了1445個、共86種類的民間町人刻印。
參考:全國現存的三重橹
明石城
明石市明石公園1−27 明石城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