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寫姬路城書籍雜誌期刊文章一大堆,自問才疏學淺不能超越前人所作,不如就講講這20年來我和姬路城的緣份,從而探究半生走過的旅子生涯。
「世界遺產」是一頂漂亮的帽子,但這頂帽子並不是人人都合適。每個來姬路城的人着眼點都不一樣,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無聊的景點。
這18年間,我在姬路城外大草地附近行過無數遍、那塊石頭也拍了N次,就是沒有試過付費走入去。
2024年4月某天,我終於心無旁鶩地走完姬路城和旁邊的好古園。從2006年開始,我就開始每隔一段時間,路過姬路城而不入。
以下展開我半生人跟姬路城的「緣份」。
2006年,24歲的我用青春18車票來到姬路。由於車票票必須在五天內使用,所以根據隊長意見,我們在外面拍個照片就要離開,否則夜晚就不能去到廣島。當時姬路城雖然經過昭和大修理但都平成18年了,遠望有點「風燭殘年」感。
2006年用Nikon N70,滿滿年代感。
2013年,我曾經進入「平成大修理」期間的鋼架,親眼近距離目睹維修的過程與方法。但這也不過是外圍的參觀,談不上走入每一個公開的角落、爬上每一條階梯,更沒有走入西之丸和好古園。
2013年拍下的平成大維修。現在令和6年了。
2013年,還未開始了解日本歷史,全日本的城郭感覺都差不多。
反而是同行的人對建築甚有興趣,所以抓緊機會近距離接觸文物維修的最前線。雖然事隔10年還很感恩當時堅持要去的同伴,除非未來幾年又有大修理,我看不到自己有生之年還能健步如飛、走入多層鋼架細心觀察的日子。
大約是2016年吧?平成大修理剛完結不久再訪姬路,白鷺城城如其名,潔白得SKII和剝了雞蛋殼的皮膚都猶恐不及。姬路城已經近在咫尺,但同行的說遙遠拍完紀念照後說反正都拍了照片,不如去附近商店街找個Cafe休息。我心想對建築或者歷史沒興趣的人自然認為把錢拿來吃更實際。我沒提出反對,在附近吃完便回大阪。
2916年止步於週邊。
寫到這裏,不知道看官有沒有感受到我心裏的惋惜。
「旅行要珍惜旁邊的人,因為重要的是人,不是死物」——俗語是這麼說的。可是在我心目中這個死物也相當有份量,但為了顧全當時其他人的感受,我就要作出讓步,或者誇張一點說,犧牲。旅遊考驗友情愛情親情,這句說話是真的。
姬路城讓我透徹明白到你想要怎樣的旅遊,你就要找怎樣的旅伴。再不然那麼想花一整天時間慢慢逛這姬路城,你就自己一個人飛過來。沒有刀架在脖子上,想怎樣就怎樣。
終於來到2024年,我也從24歲少女長成42歲的中年婦女。
所以現在我想仔細逛的地方就自己去,或者直接找共同興趣共同目標共同理念的夥伴。出發前約法三章,什麼地方逗留多長時間,不合心意的分道揚鑣,誰也不拖欠誰。從此,尊重合約精神的香港人都沒有讓我失望過。
友人正在學居合,問我是不是喜歡武士道精神所以熱愛城郭?
我說:每個人生命有限,但透過獨歷史可以看到歷史上英雄豪傑波蘭萬丈的人生:明明在歷史書上只是聊聊數字,卻已是無數前人奮力走過的數十載。所謂「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如果有看「葬送的芙莉蓮」再想想勇者的人生,或者會明白我看着每一個銅像、每一座城郭的內心深處震撼與唏噓。
趁着這個機會,我想推介跟姬路城相關的文學作品:泉鏡花的《天守物語》。
大正文豪泉鏡花的逢魔時刻:發生在兵庫縣姬路城第五層的魔界中的人妖戀愛《天守物語》
這次我專程跑上去就是要看最頂端的小小神社,那裏記載着妖怪富姬的戀愛故事。此外還有數碟子的阿菊、獻上轉用石給豐臣秀吉的婆婆⋯⋯知道這些背後的故事,除了欣賞木造建築的偉大和不停按下快門之外,旅行的滿足感更大了。
這次到訪姬路城,我的目標是千姬。
她是德川幕府第一代將家康內孫女、第二代將軍秀忠的女兒、第三代將軍家光的姐姐、豐臣秀吉的媳婦、豐臣秀賴的妻子⋯⋯無數日本歷史上名人身邊重要的血親。
千姫姿絵
秀忠與江夫婦的愛女千姬出生便註定要跟表兄豐臣秀吉小兒子秀賴結成伴侶,在她20歲前的人生或者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日子;在大阪之陣中年輕的丈夫以及義理上的母親茶茶壯烈歸天,假如她有向爺爺家康器訴過,那份肝腸寸斷不難理解,甚至是一生的烙印。
《真田丸》劇照:千姬及豐臣秀賴
千姬再次出嫁時,得到十萬石作為嫁妝;同年,本來在桑名藩的第二任丈夫本多忠刻成了姬路城城主。千姬便用這筆嫁妝在天守西側興建了她的西之丸。西之丸現存一楝化妝櫓,遽説曾是千姬的居所。
據說千姬第二任婚姻也算幸福,只不過這段幸福沒有維持很久。忠刻在30歲左右便離開人世,長命的千姬在第二任丈夫忠刻死後(1626年)足足守寡40年,在1666年才離世。更不幸的是丈夫死後不久,丈夫的母親以及自己的親生母親都在不久離世。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千姬或多或少有創傷後遺症,需要接受專業輔導。
男兒幸千代早夭、只有女兒勝姬和養子陪伴的千姬為人不慈悲嗎?收秀頼和側室的女兒泰姬為養女,讓她出家為尼保住了小命,似乎也不是心狠手辣之人。除了用佛家理念慨嘆也許是祖上累積的業在後代身上要還,就抱怨生於亂世人生便如風中柳絮,半點不由人。
千姬後來到了江戶,弟弟家光成為幕府第三代將軍。她見證了爺爺爺爺、父親、弟弟成為將軍,亦見證了他們的死亡——家光在1651年去世。
見證那麼多歷史時刻,不見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慨嘆這個活了接近70年的女人是不是來還債、還是來體驗人生的痛苦了。
走在二之丸,人流遠遠比連立式天守的人要少。對我來說沒有比單獨在城裏閑逛,撫今追昔更有趣的事情。我慶幸這10多年讀的書令自己比起20出頭時更有深度,現在才來逛是最合適的時機了。
沒有遲也沒有早,偏偏就會在最合適的時候遇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