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香港藝術館】歷代香爐香薰展 觀展感想紀錄

暗香疏影、芳草萋萋。

五感中很容易被忽視的嗅覺。

在炎熱的夏日,我走了一趟華麗清爽的嗅覺的歷史之旅:

最近香港藝術館最近推出特別展覽,圍繞「香」展出多件珍貴。入場費廉宜不在話下,美術古董的搜羅地從神州大地到法國宮廷、年代遠跨上古戰國近至當代藝術。

很久很久以前開始日本人就相信焚香的神秘與神聖,線香的輕煙徐徐升起象徵人的祈禱隨着香氣直抵天庭,是人類與神明的聯繫。《日本書紀》記載香道的歷史自公元595年香木漂到淡路島而起,最初源自古印度,經由中國和佛教共同傳入日本。到了平安時代,香脫離了宗教儀禮演變為聞香鑑賞,但作為藝道確立是在茶道、華道集大成的同時期—室町時代的東山文化。

幾年前曾經在東京神樂坂上過香道體驗,當日製作的香囊還靜靜地躺在家中和服衣櫃,香味歷久不散。

【養生不忘養心:日本香道體驗】東京神楽坂駅『JUTTOKU』帶您走入「香」源遠流長千年傳統

日常使用香既可以平復繁亂的心情亦能讓疲累的精神為之一振,在靈妙撲鼻香氣之下培養靜寂安詳的心境。這一點可是全世界通用。

展覽中,就意外出現法國總統9世紀香水瓶。

數不清的晝夜之前,中國的皇帝后妃們除了在居所薰香,外出時也有奴僕拿著手提香爐,先行開道、驅除惡臭;後來平民之間亦因宗教儀式及生活品味,品嚐百草使用薰香。

透過文學作品更發現「香」跟歷代中國文人墨客息息相關,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陰』就這麼說:

當中提到的「瑞腦」是指「龍腦香」、而「金獸」代表「獸形的銅質香爐」。

在入口附近,永瑆(1752-1823)的行書八言聯掛在醒目的位置,龍飛鳳舞寫上:

永瑆(1752-1823)行書八言聯 水墨紙本花箋

來到旁邊欣賞玻璃櫃內的卷軸,美人與奴婢在香爐邊相顧無言。上書:

這香爐與縷縷輕煙就跟李清照詞一樣,襯托出古代女性寂寞的心境與各種離愁別緒。

薰衣器具由香爐和薰籠組成。香爐形制不定,尺寸合宜者均可使用;薰籠呈鏤空罩狀,置於香爐之上即可烘烤衣物,讓其滲透香氣。

透雕纏枝花卉紋銀薰球 唐代(618-907)

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 清代(1644-1911)

銅製格紋薰籠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

景德鎮窰粉彩描金鏤空薰籠 清乾隆(1736-1795)

景德鎮窰素三彩鏤空薰籠 清 康熙(1662-1722)

林黛玉在《紅樓夢》的『葬花辭』中肩上擔著花鋤與紗囊、手內再拿著花帚的形象深入民心,把花朵或者其他發出香氣的物品放入錦囊中變成為香囊。

香囊款式繁多,最常見的是荷包紗囊上刺繡花朵蝴蝶,還有吉祥圖案如八卦如意等等。材質方面除了絲綢薄紗,也有使用銀器、象牙等高級物料。

盤金打籽繡博古圖腰圓形荷包 清代晚期

民間祭祀神前供奉的器物當中,不乏香爐以及五供。無論是陶瓷還是金屬,從古代到今天一直在使用。

景德鎮窰胭脂地粉彩五供 「大清乾隆年製」(1736-1795)

景德鎮窰青花雲龍紋三足爐 明崇禎二年(1629)

透雕薰爐 元延佑六年(1319)

水墨設色絹本團扇焚香圖 元代(1271-1368)

金睛火眼看看圖中高台焚香情景,只見一白衣老道與身旁女仙注視着香案上的香爐、香瓶;主角身穿紅色衣裳,其後伴有一眾侍女手持供品焚香祈禱,舉行道教祭祀儀式。

沿着展覽廳的通道繼續往前走,更多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映入眼簾。

獅蓋香爐 明代(1368 -1644)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清代(1644-1911)

掐絲琺瑯葡萄紋獸耳三足爐 「景泰年製」明代(1450-1456)

掐絲琺瑯獸耳海棠式爐 清代(1644-1971)

玻璃仿珊瑚獸面紋薰爐 19世紀晚期

獸面紋雙龍耳蓋爐 清代(1644-1911)

即使生活在各種名牌香水包裝下的現代香港大都市,日常生活還是與「香」息息相關,甚至喚起沉睡在心底遙遠的記憶:

小時候經常看見的檀香扇飄來的陣陣清香、還有雙妹嘜花露水那種象徵「衛生」的味道,屬於我1996年過身的外婆;置放書架高處看不見但嗅得到的木箱中的煙絲、還有供奉列祖列宗香案上沾上香灰的廉價火機,代表我那2003年仙遊的外公。

兩老雖離世多年,這些在生活中還偶爾會出現的氣味,總使我憶起與老人相處的一點一滴。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

地點:香港藝術館

日期:從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6日

費用:港幣$30

Tags: 香道, 尋香記, 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 香港藝術館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