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klyn Museum × 六本木ヒルズ【古代埃及展】美國珍藏的古代埃及藝術品

2025年3月的東北旅程完結後有一天留在東京,住宿巢鴨駅邊。是次目標是六本木埃及展。

比起「木乃伊」本身,我對「陪葬品」的林林總總更有興趣。無他,木乃伊見得太多,番住其他跟宗教與生活式相關的器物,見到的機會相對比較少。

Brooklyn Museum在日本展出品以人與貓木乃伊為首,還有雕塑、棺材、珠寶、陶器、紙莎草紙大約 150 件文物,滿足了我的期望。

亞洲的博物館無論日本還是香港、台灣,比起歐美傳統過百年歷史博物館更善用科技。使用最新影像動畫與音頻效果,近年金字塔的研究成果就更容易理解了。

疫情前兩年夏季短住倫敦時每天都跑博物館跟美術館,£20起跳的特別展看過不少之後,又廉航Ryan Air跑到西班牙專程逛美術館。看多了世界各地的館,回想起求學時跟隨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蕭麗娟館長學習博物館管理的舊事,暗暗比較各國同展品不同場地的演繹,不亦樂乎。

日本的特別展入場費都很便宜(其中原因包括我在英國時英磅貴、現時日圓又低),每件展品的說明更為詳細深入。認真閱讀旁邊日語版詳述,最好再把Brooklyn的原版英文解說都讀完,獲益良多。

溯古尋源,我對「歷史」「考古」的愛和興趣最早源自1990年參觀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在那未懂得鬼怪可怕的年齡,相比起歐洲隨處可見的希羅傳承下來的美學觀念,埃及館中雙手交疊前、畫上浮誇眼線的奇妙人臉和異國風情的藝術品成為童年回憶中不可磨滅的存在。

◆大人女子的倫敦自由行◆大英博物館 & Wiener Library Nazi Third Reich歷史資料庫

木乃伊對小孩子來說充滿神秘感。生物死後透過人類智慧保存下來竟能夠抵受數千年的風霜,但是在偉大的王朝都有衰亡的一日,法老權傾天下最終不過成為博物館的一件展品。

再過幾年我讀到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想想灰飛煙滅的秦王漢武唐宗宋祖,法老至少還有副精心炮製的木乃伊流傳下來,對於古埃及的屍體保存技術就更欽佩了。

最早興建金字塔的是2550年前古代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位法老King Khuf。往後他的繼承人也有秉承這個傳統,興建為了死後往生準備的金字塔。跟絲綢之路敦煌的客戶發掘一樣,最早在埃及考古發掘的並不是當地的民眾而是來自歐洲的研究人員。比較值得注意的有德國學者Karl Richard Lepsius,他在1842年製作了金字塔的清單,當時只有67座;現在已經有接近120座了。

Egyptian pyramids tourism, 19th century

純為打咭和走馬看花的遊客可能不以為然,個人認為日本展覽製作的說明比原本歐美的更易入口——日本做展常會為大家「補底」,讓知識吸收更為全面:每件展品旁邊都有額外的說明,例如女神抱着嬰兒的雕像旁邊就有有關古埃及宗教與人類起源的簡介,讓看官更理解這個雕像代表的意義。

歐美的博物館普遍傾向展品說明一切從簡,如果要深入了解就要付錢買特別展的刊物⋯⋯

啊!也許這是故意要讓你花錢買書吧?

是我不懂marketing,肯定是除非不是。

Tags: 六本木ヒルズ, Brooklyn Museum, 古代埃及展, 古代埃及, 木乃伊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 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