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森市內臨近A-Factory和睡魔之家的青函連絡船「八甲田丸」是昭和最後一整年1988年青函隧道建成之前聯繫北海道與本州的交通樞紐,退役之後停泊在青森岸邊,成為青函連絡船的紀念館。

青函連絡船八甲田丸完成歷史任務化身博物館功德圓滿,但在2024年9月,「青函連絡船」這個詞語還是跟另一艘船「洞爺丸」的名字再浮現在日本主流媒體上了。

「洞爺丸」是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海難的代名詞。他甚至取代了颱風原本的名字「Typhoon Marie」,「Toya-maru(洞爺丸)」直接成為了這場海難的名稱。


Meteorological history | |
---|---|
Formed | September 19, 1954 |
Dissipated | September 28, 1954 |
Typhoon | |
10-minute sustained (JMA) | |
Lowest pressure | 956 hPa (mbar); 28.23 inHg |
Category 1-equivalent typhoon | |
1-minute sustained (SSHWS/JTWC) | |
Highest winds | 140 km/h (85 mph) |
Overall effects | |
Fatalities | 1,361 |
Missing | 400 |
Areas affected | Japan |
IBTrACS | |
Part of the 1954 Pacific typhoon season |
2024年9月26日是洞爺丸事故70周年紀念,在閱讀令和年代新聞拾遺後,我再讀了70年前的舊報紙,追蹤這事件當時第一時間如何被媒體報導。

70年前的1954年9月26日,四千噸的客船「洞爺丸」船底朝天擱淺在函館灣岸邊,海灘上七零八落地堆積着屍體。前仆後繼趕到現場的警察和自衛隊隊員在岸邊東奔西跑,偶爾會看見沙發、寫着TOYA字樣的貨物箱子、偶爾還有象徵北海道的熊形裝飾品。
日本海難史上最慘烈的「洞爺丸事故」發生於1954年9月26日黃昏到第二天清晨,颱風15號又稱Typhoon Marie肆虐北海道,由於錯判天氣與航行形勢、加上船隻破舊等等問題,函館海灣內接連發生了五艘隸屬青函連絡船沉沒的悲劇。

其中承載1314名客人、死亡人數1155人的「洞爺丸」正是隸屬於「青函連絡船」的船隻,天亮時人們趕緊跑到岸邊,只看到近岸位置的洞爺丸船底朝天,矚目驚心。

透過閱讀當日的舊報紙紀錄從東京羽田機場乘搭小型飛機Bonanza飛往北海道的記者憶述,從高空望下去可以看見紅色的船底,在降落前還隱約瞄到遠處有另一艘沉沒船隻的殘骸。
事實上「洞爺丸」只是災難的其中一部份,在颱風中函館灣一帶共有9條船曾經嘗試拋錨碇泊,當中2條成功2條觸礁,5條沉沒。
跟洞爺丸差不多時間、差不多地方沉沒的另外四艘船隻:第11青函丸、北見丸、十勝丸、日高丸,全屬青函連絡船的船隻。


洞爺丸是噸位最重的客船,11青函丸、北見丸都是客貨船,十勝丸、日高丸則是貨物船。除了北見丸在比較遙遠的海域約50米水深的地方沉沒外,其餘的船隻都在函館海灣內反側入水沉沒;當中最殘舊的11青函丸還斷開了3截。

70年前的日本剛剛走出戰敗的陰影,還沒有踏上經濟高度成長的火車。事後的各項報告歸根究底,除了科學技術在氣象未夠成熟、國鐵和船長誤判形勢強行出海兩大原因之外,其實還存在船隻質素強差人意的懸念。
戰後日本百廢待興,造船廠製船人員死的死、傷的傷,物資短缺下船隻的質素亦欠佳。須知青函航路在1945年7月14及15日受到美軍攻擊,所有船隻被毁,11青函丸是在中戰後不足兩個月期間的10月9日製造出來。災難中11青函丸90名殉職、44人遺體失蹤,是5船唯一無人生還的船隻。


我們來閱讀9月27日朝日新聞的晚報:「空から見た遭難現場、浜辺に散乱の死体、船底見せる洞爺丸」,還有「数時間前過ぎ去った台風の余波を示すように上層雲が北に流れていた」。

我連續讀了幾天的洞爺丸事故舊報紙,在愁雲慘霧中看到讓我目瞪口呆的報導:
年輕護士新井公子跟北海道大友光男相戀被男方母親阻撓,公子專程前往北海道希望說服戀人母親失敗,本來打算在洞爺丸上投海自盡,遺書都寫好放在身上,卻在未能自盡之前遇到了海難離世。吊詭的是死者身上除了有遺書,竟然還有回程的車票,推斷可能是買好了車票,卻萬念俱灰下決定自盡……記者連日追訪男女事主雙方妹妹,並把經過鉅細無遺記錄在報。這種「有沒有有關〇〇的八卦」在現代社會只會在網上公海或者TVB節目「東張西望」出現吧!
災難後厲兵秣馬加緊裝嵌的八甲田丸、和後來花了幾十年終於在1988年大功告成的青函隧道跟洞爺丸災難有直接關係。
災難後一星期的10月6日,報章頭條是這麼寫的:「できるか、青函トンネル」⋯⋯

1954年的海難和1988年建成的青函隧道的時代久遠,我用我的家庭去表現:1954年是本人祖父結婚的年份,1988年是本人升小學一年級的年份。本人出生於1982年,家父出生於1955年,祖父出生於1930年。
三代人的時間過後,洞爺丸海難後的青函隧道終於完成了。
青森岸邊的八甲田丸從此休息,後來變成今日的博物館。


犧牲者中一位美國宣教師遺兒,亦因父親葬身日本而與日本建下不解之緣。曾在廣島平和文化中心成為日本與美國的橋樑的Steven Lloyd Leeper(1947~)的父親Dean Leeper(1920~1954)是在33歲之齡永眠於洞爺丸的犧牲者之一。Dean是來自美國的宣教師,他跟另外一位加拿大宣教師在洞爺丸上教導乘客正確穿上救生衣的方法,Dean還在臨終前抖擻精神向船上的小孩子表演魔術。兩位宣教師犧牲後,倖存者們向記者披露了兩位外國宣教師崇高的行為。Dean的身影並沒有被遺忘,他的原型在三浦綾子《氷点》中永遠鮮活。
延伸閱讀:
死者行方不明者1155人!大型台風の中、なぜ無謀な出港を?昭和29年青函連絡船洞爺丸遭難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