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香港藝術節 意大利拿波里聖卡洛歌劇院《茶花女》觀賞紀錄

2013年3月19日, 這夜黃色暴雨剛下, 無損城中名人雅興, 香港文化中心除了張國榮紀念活動人頭湧湧外, 另一邊廂也是政界人物星光熠熠, 新聞上常見的人物都雲集在一樓等待入座, 自然也看到中產的代表品客薯片和一眾高官. 入座後環目四顧, 白皮膚的黃皮膚的各佔一半, 亞洲人當中還有不少日本人和內地人. 年紀方面以五十以上為主, 筆者似乎是比較年輕的一群.

回到正題, 筆者以往聽的都是音樂劇如les miserables, phantom of the opera, 感覺音樂劇比較適合年青人, 傳統歌劇太高深了. 近年踏入人生第三個十年, 就在香港藝術節挑了享負盛名的San Carlo Theatre, Naples – La Traviata(茶花女)展開人生第一套歌劇欣賞.

對於歌劇, 最早的印象是在家父的Collection中的Aida(阿伊達), 其次就是茶花女. 對於茶花女最印象深刻的是飲酒歌(Brindisi) 及詠嘆調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難得歌劇團千里迢迢從意大利的拿波里來到香港, 這是一個學習十九世紀意大利浪漫時期著名作曲家威爾第的歌劇作品的大好機會.

San Carlo Theatre, Naples – La Traviata | 2013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有關San Carlo Theatre, Naples – La Traviata | 2013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拿波里聖卡洛歌劇院 香港藝術節2013 茶花女)

於1737年在意大利南部落成的聖卡洛歌劇院是全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歌劇院, 位據十八世紀拿波里學派的中心點, 對義大利歌劇有重要的影響. 2013年, 三套來自拿波里聖卡洛歌劇院的製作:《非凡威爾第》、威爾第的《茶花女》和占瑪勞莎的《呷醋丈夫》皆在香港演出.

拿波里的地理位置

2011年的8月, 筆者早上先去了 Pompeii(龐貝)看二千年前火山爆發被火山灰完全埋沒的龐貝古城遺址, 然後坐車到了位於Naple(拿波里)去Sorrento和Capri的碼頭, 故也算是曾到訪過拿波里. 不過行程趕急, 未有到訪過這個原本建於1737年(現址為大火後重建1937年的建築物)的超級漂亮的歌劇院.

La Traviata(茶花女)是一部由Giuseppe Verdi(1831~1901)撰寫的三幕歌劇, 以Francesco Maria Piave改編法國大文豪Alexandre Dumas, Jr.(小仲馬)的戲劇La Dame aux Camelias(茶花女)的意大利文本為背景. 1853年, 茶花女在Venice Teatro La Fenice首演. 1854年稍為修改後在1854年Venice Teatro San Benedetto上演. 後來1864年法語版本在巴黎Theatre Lyrique上演, 除了由三幕改成四幕, 第三幕最後一場也作出了修改.

話說當時作者Verdi正在譜作唱遊詩人, 完成之後立刻著手茶花女的譜寫並於四週內完成。1853 的演出完全失敗: 女主角的女高音過於肥胖不像患肺癆男高音也因感冒聲音沙啞. 加上劇情是當代的現實故事, 同時代的服裝與佈景引不起看慣了金璧輝煌古裝歌劇觀眾的興趣. 因此1854年再演時改換了故事的時代背景為路易十三時代並使用了華麗輝煌的古裝道具隨即受落. 後來茶花女還在倫敦, 巴黎, 紐約等地上演, 成為Verdi歌劇中最膾炙人口的名作.

這本原為世界名著的小說, 筆者在20年前左右曾經讀過, 對內容還有少量記憶.

Verdi是最著名及最具影響力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 他筆下的茶花女被公認為世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品之一.

過着紙醉金迷生活的茶花女與青年作家一段衝破階級觀念的悲壯愛情故事淒美感人:

網上有人這麼形容 –

「一位歷經多年紅塵生活的女子,
渴望一份一生一世的愛情;
一位來自鄉下的純樸青年,
憑著熱情尋找永誌不渝的戀情;
但在傳統家族的道德觀念下,
這段愛情受到了最嚴苛的考驗和犧牲」

更多內容請參考以下推薦網址 按此

茶花女歌劇中的經典名曲:

La Traviata – Brindisi (飲酒歌)



La Traviata – Sempre libera (永遠自由)



最後是有關香港藝術節的茶花女香港第一場(3月19日)的感受: 雖然兩個30分鐘的中場休息感覺有點長, 但3個半小時的感覺整體不錯, 文化中心的設計和華麗固然和拿波里歌劇院不能相比, 不過音色和場內的燈光亦拿得恰到好處. 佈景特別是第二幕第二場景的一大排樓梯做到的景深效果更是如親歷其境. 劇中的其中一場吉卜賽舞和西班牙鬥牛勇士的點綴亦為奢華的巴黎舞會氣紛推上高峰, 把茶花女被愛人當眾侮辱的景象加添了鮮明的對比效果.

謝幕時文化中心有派員上台獻花, 女主角想也不想馬上把玫瑰花抽出一枝拋到管弦樂團的位置, 很有意大利人熱情爽朗的特性. 喜歡每一位台上的演出, 更加欣賞全程被圍柵擋著, 連面孔都看不到的管弦樂團的每一位三個半小時的勞苦功高, 讓香港人也能不用飛到意大利也享受到這樣一場精彩的演出.

(不枉我等了大半年啊…)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 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